看看最近BP在中国接连打下的几张牌, 动作可够快的——拥了国企抱民企,好不热闹。
它究竟牵了哪些企业的手?更重要的是,这每一次牵手的背后,又都有哪些利益权衡与考量?
找到中石油,共同开发页岩气
页岩气,曾在美国引起了一场革命,也确实让其能源结构发生巨变。
两年多前,这股风在中国刮得很猛。彼时正是中国页岩气投资热潮最为高涨的时刻,能源大佬与民资企业一拥而入。但后来,因实际过程中遭遇资金和技术难题,这股风陡然失速。尽管,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世界第一,但它却着实难啃。
“气多油少”的四川盆地是我国页岩气开采的主要阵地。在这片富集区域,中石油有着庞大的开发计划。去年10月份消息,中石化打算到今年投资130亿用于页岩气开发。然而不久前,有媒体报道,2015年中石油的页岩气预计为13亿立方米——仅为其规划目标26亿立方米的一半。也正因为中石油页岩气产量未达预期,导致中国将无法完成页岩气约为65亿立方米的“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
早在2014年3月,中石化宣布涪陵页岩气田提前进入商业开发。虽然中石油2006年就开始涉足页岩气,起步最早,可比起兄弟公司的旗开得胜,它显得有些“不得志”——资源禀赋是很大原因。
这些年,中石油与包括壳牌、康菲在内的国际巨头都展开了合作,但一是难啃,一是烧钱,似乎处得并不愉快。且不说外界屡传的壳牌有意退出(虽双方都未承认),今年7月,康菲表示出于商业考虑终止在华页岩气项目。
而不久前,10月22日,在中英两国首脑见证下,中石油和BP两家走到一起,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涵盖潜在的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和开发项目、拟推进的中国油品销售合资合作项目及其它国际合作项目等。此次合作,页岩气成重头戏。
有了上文的背景交待,我们不难理解,“出气不顺”的中石油找到BP,自然是看中对方页岩气开发技术经验,当然也想找伙伴共同承担风险。
那么BP呢?有了其他外资企业的“前车之鉴”,为何还要来啃这块硬骨头?尤其是在国际油价持续处于低点的“寒冬”,众人都是“缩衣节食”,为什么还要勘探开发这般“烧钱”的非常规油气?
在今年推出的《BP2035年世界能源展望》中,BP预测,“中国将成为北美之外页岩气产量增长最有潜力的国家。20年之后,中国和北美的页岩气产量将占到全球的85%”。很显然,BP看到了中国页岩气未来潜在的市场。看起来,他们比较乐观。
BP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迄今,BP在华商业项目累计投资约45亿美元。对于这次合作,BP方面认为,框架协议将在目前约45亿美元在华业务的基础上,未来为BP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新增长点。
在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看来,BP在国外有一定的页岩气经验,中国的气价不低且需求较大,而中石油也有可能会拿出一些更加成熟的区块,这都可能是BP在中国投入页岩气项目的原因。
BP此前多次表示希望参与到中国的页岩气开发中,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当然,此次牵手,除了页岩气,还有国内燃油零售合资以及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的全球贸易机会等内容。这些年,BP在华的商业活动包括石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航空燃油供应、成品油零售、润滑油业务、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输气干线等等。考虑到中石油在下游油品销售上资源丰厚且利润稳定,或许这也是BP的诉求之一。
百亿美元LNG大单,再次牵手的是华电
同样是在10月份领导人出访英国期间,BP还与中国华电集团签署了一份价值高达百亿美元的销售与购买协议。根据该协议,BP将向中国华电供应每年高达1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LNG),为期20年,总价值高达100亿美元。
过去,与国外油气公司签署供气协议的一般都是“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此次百亿LNG大单花落华电让业界多少有些意外。
华电是中国五大国有发电公司之一,同时是五大发电公司中最大的燃气电厂发电商。对华电来说,这样的牵手虽意外,但是在情理之中。
视角换到BP,据BP首席执行官戴德立介绍,这是BP与中国买方企业签署的又一长期LNG供应协议,将在促进中国能源供给多样化和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该协议的签署,也将帮助中国通过使用低碳燃料,实现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排放的承诺。
说到BP的考量,在其业务版图中,天然气资产占到了其总资产的一半以上。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广彬认为,BP天然气资源广布全球,且其位于阿联酋、安哥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多个出口地点与中国市场对接起来非常便利。
而且他们也看到了中国这一市场的巨大机遇——中国发改委规划到2020年将天然气能源消费结构比重从当前的不足7%提高到10%。
抢占中国天然气市场,谋求商业机会,不论是出于自身业务布局考虑还是应对油价下跌(中国进口LNG价格可不低,相对来说)以及气候减排,这次合作对BP,显而易见是非常有利的。
与民企东明石化签长约,为其供给原油
就在光棍节那天,BP还“勾搭”上了山东东明石化集团,与其签订原油长期供应协议。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炼油企业,也是首家申请获得原油进口使用权和进口权的地方炼油企业。该集团目前的年度原油进口配额为750万吨,其年度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该集团董事兼副总裁张留成表示,东明石化集团目前已经预定了第一批原油,预计将于2016年2月运达。
来自金银岛分析,通过签订长期供油协议,一方面,BP可以保证稳定的油品供应,同时也有利于深入开发中国能源市场;另一方面,继依次获得“双权”后,东明石化的自主进口原油之路将更加畅通,逐步在国际市场打响知名度。同时,也为中国尚处“迷茫期”的其他具备进口条件的地炼商家带了个好头。
尽管750万吨体量很小,东明石化方面也表示“合作的具体数额目前不便公开”。但这背后的地炼能量可远远不止这些。BP此次牵手,算是拔得头筹,抢占了中国市场开放的先机。
很显然,不论是与中石油“探气”,还是给华电“输气”,为地炼“供油”,种种动作都表明了BP在发力,它要在中国谋求更多机遇。
有评论称,BP在中国并不是优等生。上文提到,BP迄今在华投资约45亿美元,比起壳牌的百亿,确实逊色许多。而且,还有早前漏油环境污染以致天价赔偿问题。另外,油价下滑拖累,BP经营也不甚起色。2014年BP总营收为3587亿美元,较2013年减少375亿美元,同比下降9.4%,税后利润40亿美元,净利仅相当于2013年的16.8%,业绩大幅下滑。今年第三季度BP净营收为12.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3.9亿美元。
那么,BP打下的这些牌未来究竟能有多大盈利空间,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