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历时一年的增选工作,12月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61名,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闫楚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隶属技术科学部。
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70名,国机集团总工程师兼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陈学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那么,来认识一下这两位技术大咖吧~
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闫楚良
飞机结构可靠性领域专家,40年来一直从事飞机结构可靠性科学研究。
针对我国飞机寿命短、可靠性差等问题,闫楚良研究发现疲劳载荷、疲劳强度与疲劳寿命的协同作用规律,将安全寿命与损伤容限设计有机结合,建立了飞机经济寿命耐久性模型和可靠性理论。为我国飞机实现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标准。
闫楚良的研究成果用于20余种型号数千架飞机定寿、延寿,大幅提高了我国二代战机安全使用寿命,实现了新一代战机8000飞行小时的可靠性设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国际发明金奖1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86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2项,软件著作权25项。
国机集团总工程师兼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陈学东
我国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工程科技专家,长期在一线从事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科学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针对我国装置大型化和压力容器设计水平局限,很多高温、深冷、高压、复杂腐蚀和超大尺度等极端条件下压力容器国内不能设计制造的问题,陈学东率先提出基于风险的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工程技术方法,为提高我国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大幅度降低其万台设备事故率与风险等级、促进石化和装备制造产业化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学东的研究成果被国家多项安全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采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22项,发表SCI论文16篇、EI论文68篇。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