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导弹与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骨灰安葬仪式在梁启超墓园举行。
梁启超墓园位于北京植物园的银杏松柏区内,坐北朝南,东西宽约90米,南北长约100米,占地1.8公顷,四周石墙环绕。墓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墓葬区,西部为附属林地,北高南低,北倚西山,西南与植物园中一汪湖水相望。
北面平台上,是梁启超与夫人李蕙仙合葬墓,合葬墓的东面,植有一株名为“母亲树”的白皮松,这是梁氏后人为纪念梁启超第二位夫人王桂荃而栽种的。
平台下的柏树林中,甬道东侧依次为梁启超七弟梁启雄墓和其子梁思乾墓;甬道西侧依次为梁启超四子梁思忠墓和梁启超三女梁思庄墓。在梁思忠墓的东侧,是新落成的梁思礼墓。
梁思礼之墓
以“云台之上”为主题意向设计的墓碑,体现了梁思礼院士为中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墓碑由阶梯状碑座、碑体和方形献台组成,其比例和尺寸蕴含了梁思礼院士的生平信息——
17级阶梯,代表梁思礼院士17岁离开天津饮冰室故居赴美国留学;碑座高度25厘米,寓意梁思礼院士25岁归国报效祖国,从事云端之上的中国航天事业;碑座上的云纹与梁启超墓两侧的云纹遥相呼应;碑体高66厘米,象征梁思礼院士66载为祖国立下的丰功伟绩;墓碑总高度91厘米,为梁思礼院士千古时的年寿。
在安葬仪式上,梁思礼院士夫人赵菁老师偕同两位女儿梁红、梁旋来到墓前,分别献上粉白相间、纯粉和淡黄色的玫瑰。梁启超家族后代及领导、老友亲朋、生前战友同事等140余人也前来送别。
将骨灰安葬在梁启超墓园是梁思礼院士生前的夙愿。如今,叶落归根、情遂人愿,梁思礼院士终于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以其事业的卓越成就告慰父亲,并将和哥哥姐姐一起,与亲爱的父亲永远相伴共眠。
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
梁思顺(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梁思成(1901-1972):长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梁思忠(1907-1932):三子,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梁思庄(1908-1986):次女,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2001):四子,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梁思懿(1914-1988):三女,著名社会活动家;
梁思宁(1916-2006):四女,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梁思礼(1924-2016):五子,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基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上自豪和光荣。”
—— 梁思礼
梁思礼院士生于1924年8月24日,是梁启超家庭中的第九个孩子。在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他度过了少年时期,心怀救国之志,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历经八年苦求科学知识。1949年9月,在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际,他毅然舍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到了饱经沧桑、百废待兴的祖国,献上了赤子的一片忠诚。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梁思礼同志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近程、中近程和远程战略导弹及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工作。梁思礼同志还作为国防科工委“核武器与空间裁军研究组”成员,进行核战略导弹和外空武器裁军的研究工作,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等的技术把关工作。
六十多年航天生涯,爱国主义、奋发图强是梁思礼一生的精神支柱,使受尽屈辱的祖国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他不懈的追求,梁思礼用一生的实践在航天事业中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来源:《中国航天报》
文/杨利伟 石磊
编辑/杨成
监制/黄希
责任编辑: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