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中国企业有实力布局未来科技

2017-07-03 11:53来源:联想控股微空间作者:

6月29日,首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举办,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以“科技创新,过去的坎坷和未来的光明”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从科技发展的时间轴上分析了产业变革的兴衰历史原因,他认为,在移动互联领域,中国已站在世界前列,中国企业有足够的实力为未来科技布局。

智能科技是一个前瞻性的话题,在过去,我们国家制造业常常是受到诟病的,认为我们国家都是低水平的生产公司,技术含量低,科技创新不够,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中国企业家不懂得创新才更有竞争力,才能有更高的利润吗?我的答案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那到底怎么不能呢?我谈几点看法。 
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
我认为技术和基础科学是有根本不同的,如果一个技术本身转化不成经济效益,不能换成钱,也就不能转化成社会效益,那么这个技术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效益在哪儿得到呢?那只能是在企业里,这点也基本是一致的,因为有的实验室成果你再怎么好,也需要形成供应链,你就要有资金;要生产大量的产品并推广出去,你就要有服务,都是在实验室里做不到的。
我们常习惯讲科技成果转化,其实做企业的人是另一番感觉,尤其在竞争性、对抗性很强的行业里,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很强的科技队伍,是没法生存的,靠大学或研究所里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根本来不及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质是如何加强企业自己的科技队伍,而不仅是靠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但是这个中间要有一个过程,企业工作者和各方各面的认识的形成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为什么以前中国企业总是没有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一个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核心性的突破,并且要得到规模效益的话,是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投入的。
每一次的技术突破,其实都是要有战略布局。企业家要有眼光,要有正确的战略布局,同时要有更大的资金投入。
企业为什么原来做不到?
国企是有钱的,但是原有的体制是做不到的。因为这种巨额的投资,需要快速做出决定,比如说在对抗性强的领域。但投了以后,大概要五年才见成效,再勇敢、再敢于担当的国企领导人也做不到,这也是体制本身造成了他们的困境。所以在十八大以后,听到总书记多次提到国企改制,我想这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对民企来说,这些年来民企的资金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且眼光、高度也需要靠经验教训去积累,到现在我觉得大体量的民企,像BAT这些资金积累已经足够了,应该讲相当成熟了。
此刻是中国、是世界的一个关键时刻
人类社会在近200年以来,在这以前整个科技的未来社会的影响,几乎是一条平线,而且很低很低,到了蒸汽机的发现开始变成一个抛物线,向上走,拐点最快的地方,应该讲是在计算机,特别是PC出现以后开始产生剧烈的拐点,大弧度向上。为什么我要特别说明PC呢?因为第一,PC确实是今天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基础;第二,从PC开始中国逐渐居于领先地位;第三,联想在这方面有贡献,我得给自己做个广告。
这个时候,世界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很多,但是科技的力量将在所有的力量中占据决定性的领导地位。未来,科技的力量决定了世界的走向,决定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甚至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现在真的是一个关键的时刻。
而在这个时刻,光明的未来在哪儿呢?在智能互联网、智能社会形成过程中,中国已经在几个方面表现出优势。
 一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个大家都有目共睹。前些日子马云到美国去演讲的时候,引起了美国老百姓的轰动,我从那边得到的反馈,真的让我很激动,因为美国老百姓这么认可中国人的事儿,真的很少很少。
另外就是中国的企业已经有足够的实力能够为未来的科技布局了,我想讲大概有四个方面:
我们已经拥有足够的资金,能用撒网式的方式来支持科技创新。
有规模的企业已经有实力,把企业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规模化地变成产品。
科技人员可以是中外结合,从世界各国挖掘人才。
大的企业已经有实力进行基础性研究,进行对人类有贡献的、发明性的研究。
最后我总结一下:
第一,为什么过去我们的科技创新举步维艰?
我们对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实质了解还不深刻,这个是个人的浅见。
国企的机制有待改造,这个已经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他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这点。
以前民企从资金到经验都是不够的。
第二,就是现在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关键时刻。
第三,中国现在已经具有优势了,只要部署得当一定能取得突破。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kxb
收藏评论(0)
分享
  • 正在加载数据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

查看所有评论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