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小厂4年变身国际顶级供应商, 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2024-06-04 13:49来源:工业头条作者:孙滢

成功有时并不在于勤奋,而在于选择。选择对了,则一飞冲天;选择错了,则是平庸的继续或者开始。

——题记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3000多万元的研发成本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承受不了的“赌注”,但为什么其它17家企业都望而却步呢?

据浙江日报报道,下面的一幕来自4年前的香港:欧洲汽车巨头斯特兰蒂斯广发“英雄帖”,为即将启动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一口气召集了18家齿轮供应企业。项目总规模高达120亿元,现场供应商无不摩拳擦掌。可一听合作条件,大家随即望而却步——3至4年的联合研发周期内,开发成本需要全部自担。行业“大佬”们面面相觑,没有人愿意冒险。

……

观望、犹豫,一片寂静的现场,巨跃董事长张邵荣“唰”地站起身来,快步走到台前,签下了名字,干脆利落。“大家都在往新能源转型,要杀出重围,就得抓住这种全力一搏的机会。”他说。据浙江日报报道,这个名叫巨跃的公司,是一家来自浙江温岭的企业,在此之前本是名不见经传,虽已开始为新能源汽车供货,但主要生产低速齿轮,年利润仅1000多万元。预计3000多万元的项目研发成本,相当于要企业承担“白干”3年的风险。

正是上面这一段报道,让我感到困惑,3000多万元,对于当时的巨跃公司确实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对于其它17家齿轮公司,恐怕未必都如此。区区3000万的风险,竟能让人拒绝和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合作的机会?这有点不合常理啊。于是我想,除了3000多万的研发成本,是不是还有什么隐性成本呢?我接着看浙江日报的报道,果然有。报道称,一回温岭,张邵荣即刻拉开架势,招兵买马。3年间,各类高端新设备填满了近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关键设备齿轮机,选用全球排名领先的德国品牌,单价高达千万元,一买就是20台。一般而言,2亿元规模的企业只需配备两三名高管,但巨跃下血本引入8名行业知名的副总,“企业体量配不上高端团队”成了一时趣闻。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要想拿下斯特兰蒂斯的项目,其可能的成本至少得一个亿(就算有一部分设备不用重新购买),而机会成本则更不好计算了。而从斯特兰蒂斯“武林大会”的地址看,既然选在香港,参会的武林高手应该多半为中国企业——其中的一些可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自然不敢冒可能损失一个多亿的风险接招;另一些可能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自然不会担心“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但囿于眼界、其它股东制约等因素,也选择了观望。只有巨跃董事长张邵荣具备了长远眼光(合作伙伴拥有年售400万辆传统燃油车的成熟市场,面对减排这一全球大势),又有实力有魄力“下注”,所以才能带领企业完成惊险的一跳(据浙江日报报道,巨跃和斯特兰蒂斯这一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合作正式开启,随着产能爬坡,今年订单交付额将超过4亿元)。

看来,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在于……,而在于关键时刻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由谁来做呢?当然是企业家!由此,看出企业家的重要性了吧?

收藏评论(0)
分享
  • 正在加载数据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

查看所有评论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