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过万的“河南大工匠”之杨金安
2015-10-30 14:37来源:工业头条作者:雷利甫
在李克强总理考察之后,“中信重工在搞创客群”、“总理亲往考察并高度评价”的消息便如插了翅膀一样,在企业和社会大众间广为传播。那么,现实中的河南大工匠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张东亮、杨金安等人的“创客故事”。

中信重工大工匠杨金安(雷正道摄)
6月11日,国内生产的最大规格、超特大型整锻加氢筒体锻件用338吨钢锭在中信重工成功完成浇注。
幕后“操盘手”,公司五个大工匠工作室的掌舵人之一——杨金安,结束生产当天晚饭的时候,特意加了两个菜,还少有的开了瓶啤酒,以作庆祝。
百炼成钢,意指凡铁只有经过反复锤炼,才能成为坚韧之钢。要想炼成“精钢”,炼成加氢钢、核电钢、航天钢等特殊需求钢种,更需历经千锤百炼!
和C(碳),和S(硫)、P(磷),和各种合金成分“较劲”了30多年的炼钢能手、公司大工匠杨金安说,一个炼钢工人,也只有历经实践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炼钢人!
三天三夜&两破纪录
6月10日,刚刚下了夜班的杨金安尽管已经累得睁不开眼,但他仍然坚持留了下来,没有走。
上午9点钟,由杨金安召集主持的目前国内最大规格、超特大型整锻加氢筒体锻件用338吨钢锭浇注的工艺策划会准时召开。尽管已经提前开了好几次相关策划会,但炉料、炼钢、铸锭等所有参战工序的精兵强将,都还是被杨金安“硬请”了过来。
“今天晚上的浇注,工作室(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的同志,不分白班夜班,大家能来的都要来。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我们要全程跟踪每一个环节。”杨金安的开场白,一下子就让现场气氛严肃了起来。
会议一直开到上午11点钟,送走了所有人,杨金安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了工作室,从头到尾,反复地翻看早已了然于胸的每一个工艺策划细节。
看完工艺,杨金安又赶到生产现场,仔细查看炉料、炼钢、铸锭等工序的“开工”准备。
尽管和大家说得底气十足、信心满满,但第一次干这么大的加氢筒体锻件,且是6包合浇,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杨金安心里一直“咚咚咚”的直打鼓。
“我们和张家港江南锻造公司一次就签订了4支超特大型加氢锻件合同,这是客户对我们装备能力的充分信任。中信重工今后能不能打开加氢锻件这个市场、能不能在这个行业站住脚,就看你们的了!”
铸锻公司经理禹兴胜的这番“鼓励”,杨金安怕大家背上压力,没有和任何一个工作室的工友说。
下午2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午饭也没有吃,杨金安挨着床就睡着了。
晚7点,就像定了闹钟一样,杨金安一激灵醒来,草草吃了些饭,就早早赶回了公司。
晚10点,送电,开始炼钢。“战役”即将拉开。
然而送电不到一分钟,一个突发的小故障,一下子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50吨电炉电极卡头打火。
杨金安吆喝着紧急关掉电闸,抢着和大家爬上炉子,一看,原来是电极夹头的横臂端面磨损,抱不紧、夹不实,造成电极打火。
按照经验,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修整夹头端面,但平时修端面都需要4、5个小时。
生产计划已经排出,所有设备都在等,所有人都在等,修端面根本来不及。杨金安立即找来机修主任,紧急商量一番后,决定临时加铜垫片。
晚11点40,机修人员经过1个半小时的火速抢修,再次送电。50吨电炉正常启动、开炼,30吨电炉开炼,60吨LF精炼炉等设备相继“上阵”……冶炼车间内一时间轰隆隆响声一片、红彤彤火热一片。
经过这样一段“小插曲”,杨金安更是半点不敢懈怠,他紧盯现场,紧盯取样分析。
工艺要求初炼时P(磷)控制在2个(0.002%)以内,他们控制到了一个半;精炼后要求控制在6个(0.006%)以内,他们控制到了4个(0.004%)。C(碳)更是精准定在目标值14个,实现了“点控”(即与工艺要求误差一个以内)。其他各项指标,也均比厂家技术要求要高。
“漂亮!”
6月11日下午5点30,钢水精炼结束,杨金安又盯在了浇注现场。
“出钢就在两三分钟时间内,钢水会二次氧化,化学成分也会变化,钢水余量不足会出现‘卷渣’,一点考虑不足,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晚7点钟,338吨超特大型加氢筒体锻件用钢锭在公司成功完成浇注。
欢欣鼓舞、纵情庆祝的人们却找不到老杨了。
在确认一切妥当之后,杨金安提前回到了家里。接到报喜电话,他破例为自己开了一瓶啤酒庆祝。
6月12日夜,杨金安和工友们,又迎来了另一场大战——材料为20MnMoNb、直径7.2米、重达204.8吨的国内最大管板锻件,即将在公司冶炼、浇铸。
三天三夜,两破纪录。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内,一个一米高的玻璃柜内,陈列着一块块他们曾经成功冶炼的钢种样品,超低碳不锈钢系列、核电钢系列、石化加氢钢系列、大型支承辊系列、航空航天钢系列等等。
既是记录,又是鼓励。杨金安和他的创客团队,正在炼钢领域不断地攀登高峰、开疆拓土。
50本笔记本&大工匠
一本64开的工作手册,巴掌大小,微微泛黄,杨金安却总是寸步不离身地带着。
每天的工作安排、炼钢种类、材料、大小、化学成分,以及每一炉钢水的电耗、氧耗、钢水收得率等等,他都会一一记录在册。
杨金安说,像这样的大大小小的笔记本,自己已经记满了50多本。
正是靠着这些小本本的日积月累,让杨金安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炼钢“宝典”和创新创效的“大数据库”,从一名普通炼钢工人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成为学习型、创新型员工的典范“创客”代表。
1984年进厂第一天,杨金安被分配到冶炼车间从事平炉炼钢。跟着师傅到了现场,打雷般轰鸣的声响,差点打断了杨金安的炼钢梦。但炼钢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很快就让杨金安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那时候条件差,炼钢苦、累,但每一次炼好一炉钢,心里就像在大夏天喝了一大碗凉茶,爽透!”
不干就是不干,要干就要干好!不喜欢当第二的杨金安是个倔性子。84年入厂,87年就当上了50吨平炉丙班的班长。
当时,厂里为了提高炼钢质量,开展“50炉无事故”劳动竞赛活动,杨金安带着班组10几个风风火火的年轻人,冲着“奖金”发起了狠劲。一年12个月,他们8个月都拿了大奖。惹得几个老师傅都冲他们直竖大拇指:“牛!”
杨金安说,最难忘平炉20年。
2004年平炉改电炉之前,公司炼钢一直是拿平炉和别人的电炉拼,C的控制、合金回收率等等重要指标,凭的完全是炼钢人的个人经验。
就是这样的困境,逼着杨金安一头扎进了对“加C”和“脱S、P”等炼钢难题的研究。他自己满世界跑着买资料,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工艺和技术。
渐渐地,杨金安就靠着“加C”和“脱S、P”的绝活,在厂里崭露头角。
1996年,杨金安晋升技师。也就在那一年,合浇一个大机架时,其中一个平炉出现了过氧化,工艺要求39个C,化验分析只有9个,怎么也增不上去。按照经验,出钢过程中最多只能增加10个,在炼钢行业这种情况叫“软熔”,一个不好,一炉钢水就全部废了。而且当时公司还没有保温设备,再炼一炉,另一炉就会过氧化,辛辛苦苦冶炼的两炉钢水就可能全部“泡汤”。
“小杨,快点找小杨来!他可是咱们这里最好的增C能手。”
夜里两点,杨金安被厂长派到家里的工友紧急叫醒。面对剩余不多的时间,和增加20多个C的高难度挑战,面对心情焦灼的工友和寄于厚望的厂长,杨金安一时也不敢一口应承下来。
一次加增碳剂太少,时间不充足,一次加的多,就会出现大沸腾,增加的C会流失、数量难控制,且极易造成安全生产事故。杨金安钻进操作室,翻起了自己的小本本,打起了小算盘:我们能不能先加一层增C剂,再铺一层脱硫剂进行隔离,然后再铺一层增C剂,这样就不会出现大沸腾,增C量也比较容易控制。
最后分析结果出来,C含量39个半。在如此困境下,杨金安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点控”。
厂长感激地抱着杨金安,久久说不出话来!
由于这个奇迹,杨金安被厂里嘉奖了300元!由于这个奇迹,杨金安“增碳高手”的绰号也叫得越来越响。
2004年,杨金安被评定为高级技师。2009—2013年,杨金安连续五年被评为公司“首席员工”进而成为公司“金牌首席员工”;2013年,杨金安被授予公司最高荣誉“大工匠”。
然而,就在2015年春节前后,杨金安这个炼钢权威,却再次受到了“挑战”。
在冶炼30CrMoSiA钢(属高硅钢)时,大学生工艺员拿着找到杨金安,要求炉后增C,被杨金安果断拒绝了。
即便杨金安解释说,高硅钢精炼过程中特别容易“回C”,大学生工艺员仍然不敢相信,拿着工艺不依不饶。
杨金安斩钉截铁地说:“炼这种钢绝不允许炉后增C,出了事我负责!”
结果,钢水到精炼后,取样分析,C已经增加到了26个,而工艺的上限要求是28个!
事后,一脸不解的大学生问杨金安。他笑笑说,其实,这些实践经验,都在我平时的笔记本里记着呢。除了高硅钢,还有15CrMo钢、18L钢,在精炼时都特别容易“回C”,连电极自耗的C都能吸进钢水里。
就这样,杨金安的“神奇”,彻底让一群大学生心服口服了!
大工匠工作室成立后,杨金安正是凭着这50多本“炼钢宝典”和30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带领着一伙“创客”工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
作为班长,2014年杨金安带领班组全体员工,结合50吨电炉的特点,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在吨钢电耗、钢水收得率、提高炉体寿命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就节约创效价值100余万元。
作为大工匠,2014年,杨金安带领团队经过56炉3580吨钢水冶炼,成功浇注中海油项目大型加氢钢锭20支。加氢产品钢水的冶炼成功,填补了公司在石化加氢项目产品的空白,为公司进军石化加氢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大工匠工作室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出合理的脱氧方法和增碳数据,圆满完成了C含量要求范围非常窄、合金量大的30CrMnSiA特殊钢的生产。
2014年9月,他们采用LF-VOD方法成功生产双零牌号的不锈钢,成功生产材质为00Cr13Ni5Mo的超低碳不锈钢钢锭4支,探伤和性能均满足工艺要求。
2014年,他们结合实际生产的电炉设备属性,研究并确定了影响电炉炉体寿命的主要因素,使得考核为78次炉体寿命,稳步提高到91.86次。平均减少修炉2.66次,节约价值29.4万元……
悟性+兴趣+坚持&百炼成钢
当一个新进大学生向杨金安询问能不能经常到大工匠工作室旁听学习时,他兴奋不已地说:“欢迎!欢迎!我们大工匠工作室的大门永远都是敞开的!”
杨金安说,炼钢这个行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需要悟性,又很枯燥,需要兴趣。最难熬的是炼钢的脏、累、苦,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能长期坚持下来的。而炼钢这个行业主要靠实践、实战,没有10年8年的炼钢经验,根本就不具备当带班班长的素质。
今年已近48岁的杨金安,担心最多的就是公司年轻炼钢工人的断档。
每次遇到一个炼钢工的好苗子,杨金安都会像所有的师傅一样如获至宝,嘘寒问暖地关心着、呵护着,言传身教、毫不保留地把所学技艺传授给徒弟。如今,他所带的徒弟,都已成为了班组的生产骨干。
2015年,在参与年度重点课题科研攻关之外,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优化操作方法,做好各工种年轻工人的培训,传授实践经验和诀窍,带动更多的职工学习、提升技能。
如今,公司已经拥有了国内首台80吨电渣重熔炉和80吨超高功率电弧炉、150吨LF精炼炉、150吨在线VD-VOD炉等一大批国内最先进的炼钢设备,打造出了国内乃至世界上冶炼能力最大的炼钢系统,具备了冶炼所有钢种的生产能力,能够实现对所有钢种的全覆盖。
杨金安感叹,这是我30多年来的梦想,也是我们中信重工所有炼钢人的骄傲,更是我们的压力和动力所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创业的“创客”精神,更需要“工人创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不负公司的期望和重托,才能不负这个大平台和大时代。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十年树人,百炼方能成钢。正如杨金安所说,新时代的工人创客,需要悟性,需要兴趣,需要创新,更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河南大工匠牛、创造大工匠的机制更牛!想听听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怎么说?马上阅读:40个创客群有多大威力?竟让李克强总理亲来考察!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 · 正式发布!中信重工高性能光伏玻璃领域新突破!2025-09-08
- · 中信重工2025半年报出炉!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37...2025-08-25
- · 中信重工又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2025-04-15
- · 中信重工智能加球系统上线!2024-06-03
- · 再赴新程!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消防机器人正式交付澳门消...2024-05-29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