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过万的“河南大工匠”之张东亮

2015-10-30 13:57来源:工业头条作者:马刚

在李克强总理考察之后,“中信重工在搞创客群”、“总理亲往考察并高度评价”的消息便如插了翅膀一样,在企业和社会大众间广为传播。那么,现实中的河南大工匠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张东亮、杨金安等人的“创客故事”。

 

在领导眼里,他是“放心张”、“张老放”。“急活难活,找老张!”“活交给他,老(很)放心!”

在同事眼里,他是“张大拿”、“张大户”。是各种荣誉拿到手软的获奖“大户”,更是公司重点难点产品攻关的“专业户”。

在徒弟眼里,他又是有求必应、答疑解惑的“活字典”,是满脑子办法、一肚子主意的“张宝库”。

而在公司的高技能人才档案里,则有他最为自豪的荣誉——中信重工的首批“大工匠”。

他就是现年52岁的矿山厂W200HC镗床主机张东亮。他说,自己最初的梦想,只是做一名普普通通的镗工,是中信重工这个大平台、大熔炉、大学校锻炼了他、培养了他、造就了他,让他一步步成为了众人景仰的“大工匠”。

张东亮说,自己的创客经就是三个关键词:责任、用心、黏。   

“放心张”&责任

2015年春节刚过完,矿山厂一车间主任张有恒就拿着一厚打图纸工艺急急忙忙找到了张东亮,“老张,知道你手上活多,但这个西门子项目太重要了,还是得你来牵头干!”

张东亮心中一动:“莫非是西门子轧机?”接过资料一看,果然是这块令很多同事都头疼的“硬骨头”。这个项目,矿山厂需要完成4件大轴承座、两件小轴承座与3件传动侧寻位架的加工。

但为什么偏偏赶在这个节骨眼上呢,张东亮有些为难。大家都知道西门子轧机产品的加工周期、精度要求高,更要命的是,他们的机床长时间、高负荷生产,精度需要重新调整……

张有恒看他有些犹豫,一把拉着他的手说:“老张,你就接了吧,厂长也当场点了你的名,你来干,大家才放心哪!”

张东亮想了一会,一把抓起图纸,目光坚定地说:“好,主任,这个活就交给我吧!”

就这样,又一项重点出国产品的攻关重任落在了张东亮的肩上。

张东亮的习惯是工作前移、提前热身,看图纸、看工艺,做到庖丁解牛、了然于胸。

按照工艺路线单,一件活基本就在立车、镗床等几台床子间来回跑,这中间既不能省工序,也不能合工序,且每道工序都有一个鉴证点,由外方监理进行鉴证。如此循环下来,每个节点都是一个挑战,费时费力不说,还要保证一次就过,压力可想而知。

在工艺的框架下,张东亮首先观察产品外形,并在脑海中不断模拟各种加工方法,思索各种加工细节。徒弟们见师父又陷入了沉思,纷纷围上来观察,一时间,空气仿佛凝固了。

剥茧抽丝,张东亮最后考虑的只有两个问题:一是图纸工艺,二是加工条件。如果还想提高效率,就必须想出一些“小窍门”来,不过这个张东亮最拿手……   

说干就干!张东亮安排机组人员三班倒,加班加点往前赶。白班他全力推进,夜班轮流来干。他特别嘱咐徒弟:“加工中遇到啥问题,随时打电话过来问,我的电话24小时开机!”

说是白班,张东亮却常常要在现场一盯一整天,忙到晚上8、9点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3月份一天,刚从机床脱身,到家吃罢晚饭,徒弟赵攀就心急火燎地打过来求救电话:“师傅,无法找正,怎么找都不行,您过来看看吧!”

张东亮二话不说,挂断电话就往现场赶。重达8吨多的轴承座,正静静矗立在工作台上。

谁也没有想到,已经干过不少轧机项目的他们,竟然会被“找正”这个简单的“小问题”给难住了!

按照一般顺序,加工完一个面,找正下一个工作面,只需以加工好的面为基准进行调整,然后旋180度,把镗杆伸过来上下左右打表即可。

看似简单的操作,此刻却因为W200HC镗床有点倾斜的工作台,而变得不简单。这就好比坐标中X轴一侧出现倾斜,并与Y轴形成了一定夹角。

机床上出现这种问题,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也是张东亮接活时犹豫不决,开干后始终放不下心、睡不好觉的根本原因。

 徒弟采用的是四角标准垫块方法,属于标准操作,没问题!再细看中间夹杂调整纸张,没问题!他亲自进行拉表,结果数值根本不对,问题出在哪呢?

张东亮一时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在机床旁走来走去。突然,他想起了中学时学过的数学,“三点确定一个平面”,那么垫四个点呢,是不是画蛇添足了?

张东亮一边观察,一边询问徒弟找正的具体步骤,一边用手和工具不停地测量。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加工面的四条线并非是相互垂直平行的。加上四个标准工艺块下垫有纸张,就直接影响到了找正精度。

再观察,机床镗杆伸出过长,受重力影响头部会自然下垂,伸出1.5米,就有可能垂下20、30道,这本身就会影响找正测量。正确方法,应该是固定一点,不用镗杆,通过旋转工作台进行调整、找平。

 一通百通,一个复杂的结,就这样被张东亮“轻松”地解开了。他一边拆掉多余的垫块和纸张,一边用简单的例子教徒弟:“产品放置在一个倾斜的工作台上,就好比一角或一面下垂的纸张,从上往下看,一定不是标准长方形,横看是一个弧形而不是一条直线,直接测量四个角之间距离,数值肯定是不对的。但在无法改变纸张、也就是机床工作台倾斜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锤子(机床)压住纸张的一个边,锤子下落点是固定的,那么贴近锤子的这条线永远会被压直,通过旋转工作台,即动纸不动锤子方法,就可以完美解决因机床倾斜带来的加工困难。”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西门子轧机项目在张东亮的带动下,加工快速高效推进,矿山厂顺利完成了加工任务。 

“张大拿”&用心

“师傅,这个产品可把我们难住了,你快来看看吧!”“师傅,我们需要你来支个招呀!”……

每天,张东亮都要接到很多这样的电话。让所有人敬佩的是,无论是谁求助,他总是“及时雨”般地赶到,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答疑解惑。

赶上公司发展的好时候,公司产品结构不断转型、调整,日趋大型化、高端化,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张东亮也在克难攻关的过程中,日益成就了“张大拿”的美名。

公司重点产品、0802-001D2工号穿孔机加工时面临的问题是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加工穿孔机,有三大难点:一是角度,二是测量方法,三是刀盘的运用。

从车间主任张有恒手上接过路线单时,张东亮就敏感地意识到必须寻求技术支援。他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工作台承重。

简单比较不难发现,穿孔机后二段机座长4米,宽3.9米,高3.6米,重39吨。而旋转工作台设计承重只有25吨,这么压上去,如果强行旋转,极有可能导致工作台损坏。而且工作台承载面小,即使把活压上去,工作台能给予的支撑点和压点,也都不理想。

他找到机修主任,被告知放上去静压力可以承载,但不能强行旋转,建议放到普通平台上加工。

考虑到普通机床要八次上活外加两次翻活,时间太浪费!而上旋转工作台加工,翻一次活就能完成的事情。张东亮这个“大拿”,从来都是化繁为简,最不喜欢不这么“折腾”。

 “还是要放到工作台上去!”张东亮的一番话让大家都很吃惊。大家议论纷纷,调侃他说“大拿,工作台明明承重不够,你怎么又成死心眼了!”“你这不是明摆着一个秤砣吞下肚,死了心嘛!”……

“秤砣,秤砣?……”望着头上的天车,张东亮突然灵机一动:“我记得仓库里好像闲置一个大吨位的电子秤。”

看大家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张东亮耐心解释道:“电子秤本身具备一定承载能力,不然怎么吊动产品?我们可以用天车挂载电子秤,电子秤挂载产品进行可知的减重旋转,一举两得!”

实际使用时,张东亮用天车起吊至20吨左右,其余19吨用工作台承载,找正后再重新进入静压状态下,进行下一步工作。

正当大家众都在欢庆此种方法的创新性、独创性的时候,另一条“拦路虎”摆在眼前:要保证两个对称方向、四个斜槽的中心在交汇点的公差。

“这是一个虚位嘛,什么都没有怎么找?”大家望着产品外形,一时一筹莫展。这难度就像是把金子塔塔尖拿掉了一层,却仍要在塔尖找公差一样。

张东亮又陷入了自己的沉思:角度难,是因为床子是改造型,少一个模拟,就缺少了判断角度是否正确的工具。从侧面看,这个穿孔机下方有一个长方形底座,在上方有两个对称的斜面,那么底面尺寸已知……

他充分运用三角函数的原理,迅速制定出了测量方法,得到技术人员和检查员的一致认可。

在他的带动下,穿孔机的加工得以顺利进行,短短几天即加工完成,一次交检合格,进入装配。

后来,徒弟都说:“原来数学的运用,真是无处不在呀。”

在矿山厂,领导有什么难活找他!同事们有什么难题找他!徒弟们有什么不清不楚的,第一个想到的也会是找他。尽管张东亮的岗位在W200数控镗床上,但他已经被公认为矿山厂解决难题的“专业户”。

大家都说,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张东亮似乎总能找到办法解决,简直神了!

张东亮却呵呵一笑,谦虚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难不难,贵在用心,再难的问题,你用心了,就一定能够克服!” 

“张宝库”&黏

有时在床子旁,有时在休息间的板凳上,只要有人来求教,张东亮就一人、一口,结合自己的经验、实例,对大家进行传授。徒弟们戏称他是一部活字典,一座可供询问的知识宝库。

张东亮说,他自己的这些知识都是“黏”来的,“黏”师傅,“黏”书本,“黏”经验……

1980年,张东亮到有着光荣传统的、焦裕禄担任过车间主任的一金工车间当镗工。但他却不明白镗床的概念,以为镗床就是躺着做工的床子。

师傅殷兴运当头“棒喝”:“镗床不会说话,不会交流,但他精度高、要求严。如果头发丝是10道的话,他加工出来的产品精度就只有头发丝的一半!”

张东亮立马一身汗:“这么难,我怕干不好这么精密的产品。”师傅笑得满脸开花:“不难不难,干活有诀窍,你只要试着和机床交朋友,就没有学不会的!”

张东亮倔劲儿上来了,他每天都黏着师傅,为了记住每一个重要方法,他常常在兜里揣一个笔记本,听到什么都记下来,不明白的,回家再翻书查看。

有时候,他还用粉笔在自己休息室的箱子内涂涂画画,一个箱子面积有限,就在箱子后面画上。工友们第二天一上班,往往都会纳闷:自己箱子上怎么会变成了“大花脸”。

有一次,张东亮有了“重大发现”——师傅竟然用锤子敲刀。当时用的是卡钳,在精车时,卡钳在一道两道内很难摸出差别。看着师傅一下就能敲到制定标准,张东亮心中惊讶之余,暗暗上了心。

为了学会这个技巧,张东亮天天黏着殷兴运师傅手把手地教,每敲一下,测量一下,然后记住这个力度和敲出的刻度。按照现在科学说法,就是用大脑记忆肌肉使用力度,练得多了肌肉会有自己记忆,形成习惯就是谁也偷不走的本事。

除了敲刀,师傅还有一个绝活,摸刀。一摸就能感觉出来是多少道。另一个是摆动。过去没有内径尺的,全是用卡钳配合外径尺进行测量。师傅使用卡钳配合外径尺,就能把摆动量控制到2道以内。

张东亮说,虽然我们公司大部分都是数控机床,机床性能、加工精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遇到疑难杂症,还是要靠人,而最锻炼人、最出经验的,就是这样的“土方法”。他的很多基本功,都是靠这样的土办法训练出来的。他也一直坚持让徒弟们努力学习这些“土方子”。

 由于技术精湛、表现出色,张东亮连年获评公司级先进、公司级标兵、公司级劳模,连续七年被公司授予“首席员工”荣誉称号,2013年,更是被公司评定为首批“大工匠”荣誉称号。

以前,只要带好自己的机组,完成领导交给的生产任务,就一切OK了。如今做了大工匠,张东亮更加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除了攻关,更需传承!

大工匠工作站建立之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带领大家进行项目攻关。2014年一年,就先后进行了矿用磨机端盖喷砂过程中连接螺纹孔防护工艺改进、窑类宽齿幅大齿轮结合面精制孔加工技术的突破、矿用磨机分瓣端盖工艺的优化、大型转炉烟道回转中心控制等4项技术难题攻关。实施了利用W250G落地镗回转工作台破解大型磨机分瓣端盖大法兰背锥厚度加工难题、焊接压块破解破碎机薄壁锥套精加工难题、革新SUA100P八米卧车中心孔胎具、突破SUA100P八米卧车不能加工主轴端面中心孔的难题等3项先进操作方法,进行了强化Q10大齿轮制作过程控制和磨机类筒体部试装过程过孔质量控制等两项技术攻关;坚持新刀具的推广,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成效显著,共计创造经济效益145万元……

转眼间,他年轻的徒弟们,也一个个都成为了矿山厂生产一线的主力,TK6926数控落地镗铣床杜瑞征、高强,W250G落地镗床李事强,W200HC赵攀,16米滚齿机的顾双,等等。这些青工在“张东亮大工匠工作站”人员的带领培养下,如今都已成长为机床主机、生产骨干,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徒弟,也成为了他自豪的源泉。

然而,岁月不饶人,几年前不幸患上神经性脊髓蛛网膜炎的张东亮,因腿部肌肉无力,走路都成了问题。路走得稍微一急,就会一个重心不稳直挺挺栽倒在地。

多次发现他摔倒的车间主任张有恒责怪地说:“老张,不是给你交代过了,你现在一定要多动嘴、少动手的嘛!”张东亮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没事儿,没事儿,这点病,还难不倒我!”

张东亮说,只要公司转型发展需要我,厂里生产攻关需要我,徒弟成长成才需要我,我这个中信重工的老兵、“焦主任”的后辈,就会一直“黏”在岗位上。

 

河南大工匠牛、创造大工匠的机制更牛,想听听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怎么说?马上阅读:40个创客群有多大威力?竟让李克强总理亲来考察!

收藏评论(0)
分享
  • 正在加载数据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

查看所有评论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热门文章